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翻译
2022-06-27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皇帝的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讨论法律制度,并在朝堂上修改它。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1、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2、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3、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4、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5、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6、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7、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8、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9、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0、冀(jì):希望。
11、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2、名实:名义和实际。尤在名实,一作尤在于名实。
13、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4、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5、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背景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信,他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的翻译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句式


有心之人无需多言,无心之人言多是什么意思? 有心之人无需多言,无心之人言多意思?


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效是什么意思 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效意思是什么


以家人之名男女主什么时候在一起 以家人之名男女主在一起的时间


每温颜强笑以遣之翻译 每温颜强笑以遣之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