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 《论语·卫灵公》原文
2023-07-05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第一个过字:有过错(动宾短语),第二个过字:过错(名词)。该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论语·卫灵公》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min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卫灵公》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孔子说:“仲由!知晓德的人太少了。”
孔子说:“能够不做什么就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正地面向南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子张问怎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诚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的字样直立在面前;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衣服大带上。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言语都和义理不相关,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论语·卫灵公》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3、愠:音yùn,怒,怨恨。
4、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5、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6、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7、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8、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9、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10、相:帮助。
《论语·卫灵公》作者介绍
《论语》,汉代又称《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一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书。该骗同时也记载了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以及当时人们对孔子的议论。
《论语·卫灵公》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斗争不断,一些主要大国,在争霸的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此背景下,《论语》应运而生,其中“仁”的理念贯穿始终,由此延伸到管理领域(治国),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便是“适度”原则,强调处理任何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论语·卫灵公》赏析
孔子理解的自我价值在于求道,即追求极高明的精神价值,追求最高价值观念仁,追求富有意义的人生,过一种理想的生活。
“杀身成仁”表明了这样一种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原则、道义的维护高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延续,个体的人格尊严决不屈服于专横、残暴的淫威,这应当是人们终生信奉的价值取向。
自我的精神追求必须见之于个体踏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作风,这是孔子思想中经常强调的方面,是孔子精神的突出表现。自我的精神追求不是好高骛远,不是一味探求脱离现实的空虚玄妙的理论,更不是说空话、大话。因此孔子指出,讲话讲究忠信,行为讲究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行得通。
自我的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加以坚持,对于妨碍这种追求的各种因素都要警惕,都要设法排除。
孔子还提出,自我的精神追求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对于培育美德,养成卓越的精神在内心要有一种非常自觉、强烈的欲望和要求。
“无为而治”原来是老子的主张,其包含了无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理念,与孔子思想有很大差别。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均各司其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反对统治者独断专行,防止君主好大喜功给国家造成灾难,从而都表现出反专制的倾向。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 《论语·卫灵公》原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呢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翻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