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2022-07-23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天凉好个秋”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是辛弃疾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少年时,因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为了写出好的新词,经常登高望远,无愁苦而勉强说有愁苦。然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饱经忧患之苦,生活历尽艰辛。这些愁苦,有的不能循泪棵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说也说不尽,还是不说罢了。唉!只好说,天凉了,秋天到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天凉好个秋下一句幽默 天凉好个秋下一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什么意思


西出阳关无故人全首诗 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翻译


天凉好个秋是形容什么 天凉好个秋是形容什么意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出自哪首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是哪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