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意思 《论语·里仁篇》原文
2022-09-07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相伴。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这句话意味着人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人们。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之亲近。
《论语·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篇》翻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论语·里仁篇》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同智。
4、约:穷困、困窘。
5、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论语·里仁篇》创作背景
《论语》,儒家基本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书中借记述孔子的言行来发扬和传播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论语》传至西汉时,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3种版本,后经东汉郑玄编订,成今本《论语》。《论语》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比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孔子对子贡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
《论语·里仁篇》赏析
在看《论语》的时候,不仅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看,也要把自己放在天下国家的范围里去看,只有这样,人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一个阶段,上升到新的层次。教学为先,这是定国平天下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人们经常说“教学相长”,其实教就是学,学就是教。
孔子一方面继承周代的礼乐文明,另一方面也对周代礼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什么呢?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就算别人不能用自己,自己也还是君子,所以这就是学为君子、学以成人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值得人们去深入体会的。
《论语·里仁篇》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意思 《论语·里仁篇》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下一句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系铃人还需解铃人这句话的意思,系怎么读 解铃人需要系铃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远在深山有人问这句话完整怎么说 人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