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的教案
2022-09-03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观沧海教案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 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六、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
观沧海教案二
【教学目标 】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 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 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 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 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 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 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观沧海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观沧海是什么体裁的诗 观沧海原文


观沧海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谁写的


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的教案


教案怎么写 教案如何写


观沧海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什么诗 观沧海是一首什么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