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翻译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意思

2022-11-02 天奇生活 【 字体:

  翻译: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

  《吕氏春秋·慎大览》中《察今》一文,《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翻译

  《察今》原文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入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察今》翻译

  君主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令?不是因为先王的法令不好,是因为无法效法它,先王的法令,经过了上世到了现在,人们或者增加它,或者减损它,怎么可能效法呢?即使没有人增加或减损,还是不能效法它。

少数民族和中原的法令,古今的法令,言辞不同而内容也不相同、所以古代的名称和现在的说法也不一样,当今的法令也多不符合古代的法令。习俗不同的人民,和这种情况相似。人们的欲望相同,但做法不同。口音不同,说话相互听不懂,叫人不愉快,就像人们对舟车、衣冠、滋味、声色都有相同的要求,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人们都自以为是,以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说法为非。天下的学者多能辩说,花言巧语,不追求实效,而追求相互诋毁,以取胜为目的。这样的话,先王的法令又怎么能效法?即使能够得到,还是不能效法。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时代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自己本来也是人。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相通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的调味。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像这样。他们的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悖谬就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变貌,时代更迭,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会变化很多,用药也要变化多。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的人了。

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峦化 如果惜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

  不敢议论法令的,是老百姓;死守成法的,是官吏;能顺应时势变法的,是贤能的君主。所以天下有七十一圣,他们的法令都不一样。不是故意不相同,而是时势不同的缘故。所以说,好剑要的是锋利,不必是莫邪的名称;好马要的是能行千里,而不是骥骜的名称。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先王的千里马。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国家也和这样一样。

时代已经改变了,法令却不变。用这样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困难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拉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大声啼哭。旁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即使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一定会出错的。楚国的做法,和这个人一样。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翻译

  《察今》注释

  1、上:指君主:前“法”是动词,取法、效法。后“法”是名词,法令、法度。

  2、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中原各国。命:名,指事物的名称。

  3、典:典章制度。

  4、惽(mǐn):通“吻”。口惽即口音。愉:通“渝”,改变。

  5、故:事。

  6、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

  7、择:一作“释”。释,放弃,丢开。

  8、阴:指日影、月影。

  9、脟(luán):切成的肉块。

  10、镬(huò):无足的鼎,古代煮肉的器具。

  11、表:做标记。

  12、暴:突然。益:溢出。

  13、而:如。都舍:都市里的房子。

  14、向:从前。

  15、亏:通“诡”,异、不同。

  16、寿民:长寿的人。

  17、殇(shāng)子:未成年就夭折的孩子。

  18、过务:错事。

  19、众庶:众人。指百姓。庶,众。

  20、期:期求。断:砍断东西。

  21、镆铘(mò yé):又作“莫邪”,宝剑名,传说是干将所铸造的。

  22、骥骜(jì áo):都是千里马。

  23、遽(jù):马上,忽然。契:刻。

  24、岂遽:相当于岂,难道。

  25、任物:对待事物。

  《察今》赏析

  《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主要体现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全文论点鲜明突出,而论述则是一步一步地展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因时变法”,这一中心论点是通过从反面论证“先王之法不可法”而得到证明的。换句话说,“察今而变法”的论点是通过批驳“泥古而守法”而得到证明的。

  作者依次陈述了三点理由:第一,先王之法历代有损益,已非原样;第二,对先王之法解说不一,所谓“言异而典殊”,已无法遵循;第三,“时不与法俱至”,先王之法已经过时。从中进而提出“弃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正面论点,最后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结论,从而阐明了“因时变法”的思想。

  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察今》创作背景

  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罢相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察今》作者介绍

  吕不韦(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5年),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为秦王政的相国,是当时较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

吕不韦使他们各抒所闻,共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号日《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吕氏春秋》文章大多,篇幅不长,但自成体系,组织严密,思想深刻,说理生动。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翻译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意思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翻译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意思
翻译: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吕氏春秋·慎大览》中《察今》一文,《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翻译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意思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翻译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意思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翻译是: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出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故逐与之行的故的意思 故逐与之行的故是啥意思

故逐与之行的故的意思 故逐与之行的故是啥意思
“故遂与之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所以就跟它(狐狸)一起去了。这句话出自《《战国策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的故事。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什么意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什么意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思: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知:知道。该句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翻译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翻译成现代汉语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翻译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为:秦穆公接见他,派遣他出去寻找千里马。语出《列子·说符》中的《九方皋相马》一篇,节选原文为: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意思是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什么意思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意思是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什么意思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意思: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该句出自《礼记·大学》,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一个人,力争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客观公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