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2022-11-12 天奇生活 【 字体:

醉翁亭记第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第二段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醉翁亭记》赏析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作者介绍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的翻译和原文
醉翁亭记第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第二段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醉翁亭记第四段翻译 醉翁亭记第四段的翻译

醉翁亭记第四段翻译 醉翁亭记第四段的翻译
醉翁亭记第四段翻译: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醉翁亭记谁写的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醉翁亭记谁写的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在哪里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地址在哪里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在哪里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地址在哪里
位于现安徽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醉翁亭位居四大名亭首位,建立于北宋,由欧阳修命名为醉翁亭,因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出名。醉翁亭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占地不广但景色迷人,有九处不同的景致。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谏逐客书第一段翻译 谏逐客书第一段的翻译

谏逐客书第一段翻译 谏逐客书第一段的翻译
谏逐客书第一段翻译: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

阿房宫赋第一段翻译 阿房宫赋第一段的翻译

阿房宫赋第一段翻译 阿房宫赋第一段的翻译
阿房宫赋第一段翻译:六国完毕,天下统一。蜀山砍伐一空,阿房得以建成。覆盖三百余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向北构筑而后西折,直达咸阳。渭樊二川浩浩荡荡,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如绸带回绕,飞檐像鸟嘴高啄。各因地势制宜,钩连对凑相互配合。盘绕着呀,回旋着呀,像密集的蜂房、激流的水涡,高高矗立,不知有几千万座。骤见长桥卧于水波,没有云彩哪来的游龙?乍逢复道高架在天空,不曾雨晴哪来的彩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