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原文翻译
2023-04-22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意思: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他经常一个人在学堂外面,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邻居看见他这么爱读书,就抽空教他认字。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见到主人后,一边作揖,一边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我给您家干活。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主人看到匡衡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没有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没有办法。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来摸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凿壁借光》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借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凿壁借光》启示
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凿壁借光》创作背景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凿壁借光》作者介绍
刘歆,字子骏,后改名刘秀。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楚元王刘交五世孙,经学家刘向的儿子。著《三统历谱》,计算出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著作已佚。明张溥辑有《刘子骏集》收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及成语意思 凿壁借光原文翻译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什么


匡衡凿壁偷光的启示 凿壁偷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翻译 匡衡凿壁偷光原文


匡衡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 匡衡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借光凿壁的主人公是谁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