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哪首是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翻译
2023-07-09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中《秦风·无衣》一文,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秦风·无衣》原文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翻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秦风·无衣》注释
⑴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⑵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⑶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⑷修:整治。
⑸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⑹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⑺偕作:一起行动。
⑻裳:下衣,此指战裙。
⑼甲兵:铠甲与兵器。
⑽行:往。
《秦风·无衣》赏析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秦风·无衣》创作背景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秦风·无衣》作者介绍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时期房陵人(今湖北房县) ,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哪首是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翻译


与子同袍指恋人吗 与子同袍指恋人吗


哪一项是秋分节气的物候特征 秋分是秋天第几个节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寓意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什么意思


与子同袍岂曰无依什么意思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表达了什么


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出处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出自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