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什么 司马光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2020-02-08 天奇生活 【 字体: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资治通鉴》,通常简称为《通鉴》,这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2b44c63e8a412d62.jpg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他耗费了19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44b93aca78603967.jpg

  后世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什么 司马光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什么 司马光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司马光写的史书叫《资治通鉴》,通常简称为《通鉴》,这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三年级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三年级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译文

三年级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三年级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译文
译文:司马光在他七岁的时候就非常稳重,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左氏春秋》,他非常喜欢,回到家中后开心地与家人分享他所学到的。随后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所要表达的内涵。从此以后,他每日拿着书本,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冷热。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的意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的意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意思是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这句话出自《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讲的是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司马光砸缸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司马光砸缸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动脑,遇到紧急的事情时也要沉着冷静,镇定地思考正确的对策,冷静地解决问题。《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了失足落于水缸里的小孩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是什么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是什么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