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事

2020-04-24 天奇生活 【 字体: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在赤壁之战时期,周瑜故意设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却将计就计,表示只需要三天就可以造出十万支箭;最后诸葛亮借东风,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从曹操处骗得了十万支箭,如期交付给周瑜。

3444b13463918443.jpg

 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然而这一情节并非历史事实,而是作者虚构的剧情。其实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当时孙权和曹操两军对战,孙权一日上战船,巡视战情,曹操便命人往孙权所在的船上射箭。

  原本曹操打算利用箭的重量让船只因为失衡而倾覆。结果孙权调转了船只的方向,让船的收尾受力均匀不至于倾覆,最后还白得了曹军的箭。

10578ed51dedc538.jpg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事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事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在赤壁之战时期,周瑜故意设计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却将计就计,表示只需要三天就可以造出十万支箭;最后诸葛亮借东风,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从曹操处骗得了十万支箭,如期交付给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什么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三天内用几条草船借到了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写了孔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借箭成功。文章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心胸狭窄和曹操的谨慎多疑。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草船借箭歇后语 草船借箭歇后语是什么

草船借箭歇后语 草船借箭歇后语是什么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草船借箭——有误(雾)。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机智的诸葛亮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草船借箭以什么为主线按什么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的主线是什么

草船借箭以什么为主线按什么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的主线是什么
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全文内容先是解释了草船借箭的原因,紧接着描写了诸葛亮为草船借箭一事所做的准备;然后重点描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叙述了草船借箭一事的结果。《草船借箭》是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按照什么的先后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是按照什么的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是按照什么的先后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是按照什么的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也即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先后顺序进行。全文以“借”为线索,以“周瑜命令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为起因,围绕着诸葛亮如何借到十万支箭这件事进行叙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