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是什么意思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的意思是什么

2020-08-20 天奇生活 【 字体: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是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何不试之以足”出自先秦韩非的《郑人买履》。

25767eeef67f891c.png

《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aff85bbbc7fa216b.jpg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句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是什么意思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的意思是什么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是什么意思  何不试之以足的之的意思是什么
“之”是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何不试之以足”出自先秦韩非的《郑人买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下一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下一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意思: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该句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婚前试爱试的是什么 婚前试爱试什么

婚前试爱试的是什么 婚前试爱试什么
婚前试爱试的主要是生活习惯是否一致,还有价值观和三观是否一致,夫妻生活是否和谐这三个方面,这种形式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主要是怕婚后合不来,正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通过婚前试爱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对方。

山北之塞的之什么意思 山北之塞的之是什么意思

山北之塞的之什么意思 山北之塞的之是什么意思
“山北之塞”的“之”的意思是:的。“山北之塞”的意思是:山北的阻塞。“山北之塞”出自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师道之不复中的之什么意思 师道之不复中的之意思

师道之不复中的之什么意思 师道之不复中的之意思
之的意思:1、取消句子独立性。2、的。整句的意思: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渔人甚异之的之什么意思 渔人甚异之出处

渔人甚异之的之什么意思 渔人甚异之出处
“渔人甚异之”的“之”是代词,指见到的景象。“渔人甚异之”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