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誉之曰的意思是什么 誉之曰的意思为

2020-08-27 天奇生活 【 字体:

“誉之曰”的意思是“他夸耀自己的盾,说”。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矛与盾》,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f0330e55239b492a.jpg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941ed0ffb06591db.jpg

这篇文章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经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者现象。它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誉之曰的意思是什么 誉之曰的意思为

誉之曰的意思是什么 誉之曰的意思为
“誉之曰”的意思是“他夸耀自己的盾,说”。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矛与盾》,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又誉其矛曰的誉是什么意思 又誉其矛曰中誉的解释

又誉其矛曰的誉是什么意思 又誉其矛曰中誉的解释
又誉其矛曰的誉是夸耀,赞扬的意思。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陷子之盾的陷是什么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陷是什么意思

陷子之盾的陷是什么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陷是什么意思
“陷子之盾”中“陷”的意思:刺穿;穿透。完整释义:刺穿你的盾牌。语出韩非所著的《矛与盾》一文中,全文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翻译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的翻译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翻译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的翻译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翻译: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该句出自明代王守仁(王阳明)的作品《何陋轩记》,这篇文章思想卓越,排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具有时代前瞻性,是一篇很出色的记文,很有借鉴意义。

君子之教,喻也是什么意思 君子之教,喻也的意思

君子之教,喻也是什么意思 君子之教,喻也的意思
“君子之教,喻也”的意思是:高明的老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