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文言文中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021-06-01 天奇生活 【 字体:

  《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的回答妙在他运用了“偷换概念”这一辩论技巧,在他的回答中,他用“月亮”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证明“有物在其中则亮”从而否定了对方的“月中无物则不亮。”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的出处

  《徐孺子赏月》出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注释

  1、徐孺子:东汉人。2、若令:如果,假使。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3、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4、尝:曾经。5、或:有的人。6、瞳子:瞳孔。7、语:对……说。8、然:是这样。9、戏:玩耍,嬉戏。

  作者

  本文作者刘义庆(402--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并未从正面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月亮上有没有物体,古人是无法知道的,而徐孺子却以眼有瞳仁作答。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文言文中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文言文中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的回答妙在他运用了“偷换概念”这一辩论技巧,在他的回答中,他用“月亮”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证明“有物在其中则亮”从而否定了对方的“月中无物则不亮。”

徐孺子妙答译文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徐孺子妙答译文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月光下玩耍,有个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变得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徐孺子赏月翻译 徐孺子赏月的翻译

徐孺子赏月翻译 徐孺子赏月的翻译
徐孺子九岁时,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假若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孺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就有瞳仁,没有它的话,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处在何处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处在何处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1、他用了否定的方式应答,婉转对答,对答幽默风趣,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可反驳。2、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来回答,展示出了杨氏之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孩子。

孺子可教也是夸人吗 孺子可教是褒义词吗

孺子可教也是夸人吗 孺子可教是褒义词吗
“孺子可教也”是夸人的,孺子可教是褒义词。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