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孔子政治上主张 孔子政治上主张推行什么

2021-07-13 天奇生活 【 字体: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为政以德”。孔子主张统治者应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同时要求统治者要起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孔子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政治上主张

  孔子的政治思想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孔子政治上主张

  基于这种背景,孔子将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严格遵循等级制,以恢复周礼的制度。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政治上主张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孔子政治上主张 孔子政治上主张推行什么

孔子政治上主张 孔子政治上主张推行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为政以德”。孔子主张统治者应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同时要求统治者要起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孔子最高的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儒家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儒家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儒家政治上主张“德治”和“礼治”,儒家提倡仁政,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孔子的言论大都收集在什么一本书中 孔子言论收集在了什么一书中

孔子的言论大都收集在什么一本书中 孔子言论收集在了什么一书中
孔子的言论大都收集在《论语》中,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论语》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论语》仁字出现了104次。

陶瓷可以放煤气灶上烧吗 陶瓷锅能不能在煤气灶上使用

陶瓷可以放煤气灶上烧吗 陶瓷锅能不能在煤气灶上使用
陶瓷可以放煤气灶上烧。陶瓷锅也耐高温,不怕煤气灶上的火。只要陶瓷锅里有足够的水,并且逐渐加温,不要骤然在大火上烧,就不会出现胀裂的情况。除此之外,不要在锅还很热的时候用水洗,这样容易坏裂。

微信上传身份证照片安全吗 微信上传身份证有没有危险

微信上传身份证照片安全吗 微信上传身份证有没有危险
微信上传身份证照片安全。从2016年7月1日开始,只有认证用户才能使用微信支付功能,验证必须上传身份证。要求上传身份证基本上是为了加强管理,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全保障。相对来说,QQ、微信、支付宝要求上传身份证照片是安全的。

上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上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