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借酒消愁愁更愁出自哪首诗

2021-08-07 天奇生活 【 字体:

  诗句“借酒浇愁愁更愁”是出自我国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酒不醉人人自醉”则出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分别在《水浒传》第四回以及第二十一回出现过。后世人将两者结合、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水浒传》第四回节选原文

  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节选原文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饶今日能知悔,何不当初莫去为。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借酒消愁愁更愁出自哪首诗

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分别是谁的诗? 借酒消愁愁更愁出自哪首诗
诗句“借酒浇愁愁更愁”是出自我国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酒不醉人人自醉”则出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分别在《水浒传》第四回以及第二十一回出现过。后世人将两者结合、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借酒浇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

借酒浇愁的心情句子 借酒浇愁怎么发朋友圈

借酒浇愁的心情句子 借酒浇愁怎么发朋友圈
1、酒伴的是孤独,是寂寞。2、酒,让我想起了你。3、今日酒,今日醉。4、喝醉那天,我左脚踩在右脚上。5、原谅我学不会主动,学不会挽留。6、原来借酒消愁者,必会因酒入愁肠而愁更愁。7、有人问,为什么你不喜欢吸烟?8、我不喜欢喝酒,我只是买醉。9、你喝酒是为了沉醉。10、不敢喝酒,我怕醉了。

人到无求品自高上一句是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上一句是啥

人到无求品自高上一句是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上一句是啥
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上一句是“事能知足心常泰”。清文学家纪晓岚先师陈自崖撰的一副联书“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后来的作家冰心94岁时书为“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人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什么意思 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是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什么意思 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是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人处在对立的一方,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本所处的一方。“人在曹营心在汉”的近义词是人在心不在,反义词是同心协力。“人在曹营心在汉”出自《三国演义》,原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关羽。

家家扶得醉人归全诗

家家扶得醉人归全诗
家家扶得醉人归全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家家扶得醉人归”出自唐代诗人王驾所作的《社日》,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更是什么结构的字体 更是不是上下结构

更是什么结构的字体 更是不是上下结构
更是单一结构,又称合体结构。合体字的常见字形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全包围结构、上中下结构等。“更”字属于上下结构的字,甲骨文的“更”字上部为“丙”,下部为“攴”,在历代发展中,演变为现在的字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