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株字的意思

2021-08-12 天奇生活 【 字体:

  “田中有株”的“株”指的是树桩,也指露出地面的树根。“田中有株”的意思是:田地中有一截树桩。“田中有株”出自文言文《守株待兔》,选自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韩非子的经典著作《韩非子·五蠹》。“守株待兔”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先秦〕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人,他的田里有一截树桩。有一只兔子跑过去时,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道理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将随机性的事件看作必然事件,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如果只是不知变通地死守教条,那么最终只会是徒劳无获。同时我们要看到,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不要像故事里的农民一样,只想着不劳而获,而是通过劳动创造我们的财富。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株字的意思

解释田中有株的株字 株字的意思
“田中有株”的“株”指的是树桩,也指露出地面的树根。“田中有株”的意思是:田地中有一截树桩。“田中有株”出自文言文《守株待兔》,选自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韩非子的经典著作《韩非子·五蠹》。“守株待兔”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田中打一字 田中表示什么字

田中打一字 田中表示什么字
田中表示“十”字,因为是田的字中间,所以是“十”。十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也就是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十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

田中之肉美称的是什么食物 什么被称为田中之肉

田中之肉美称的是什么食物 什么被称为田中之肉
田中之肉指的是大豆。大豆的营养价值仅次于肉、奶、蛋,因此有“植物肉”的美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蛋白质含量为35%~40%。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的意思是什么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是什么意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的意思是什么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是什么意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的意思是:宋国有一个宋国人,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出处: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韩非子·五蠹》。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形声字的构成特点和主要作用 简述形声字的特点

形声字的构成特点和主要作用 简述形声字的特点
形声字的构成特点: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形声字的主要作用:形声字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可以用来记录语言。

王字的起源 王字的起源是什么

王字的起源 王字的起源是什么
“王”字的起源是一把斧头的轮廓,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