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教育 > 正文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2022-04-18 天奇生活 【 字体:

  夜宿山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原文:《夜宿山寺》作者:李白,朝代:唐,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重点字词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猜你喜欢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端午节祝福诗句 端午节祝福诗句大全

2024-06-03
16.5万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描写芒种的古诗词

2024-06-03
19.2万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芒种节气古诗有哪些 芒种的古诗有哪几首

2024-06-03
11.9万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 关于芒种的诗句古诗

2024-05-31
8.5万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赞美芒种的诗句 关于芒种节气的诗句

2024-05-31
9.4万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种类

2024-05-30
13.9万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质数是什么

2024-05-30
11.1万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8的因数有 因数的定义

2024-05-30
13.8万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32的因数 因数和乘数是否相同吗

2024-05-30
11.9万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33的因数 33的因数有几个

2024-05-30
14.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夜宿山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夜宿山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原文:《夜宿山寺》作者:李白,朝代:唐,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爱莲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爱莲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爱莲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爱莲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写作。《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歌颂莲花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是对自己洁身自爱人品的表达。

夜宿山寺的诗意 夜宿山寺创作背景

夜宿山寺的诗意  夜宿山寺创作背景
《夜宿山寺》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这句诗把荷叶比作擎雨盖,而“擎雨盖”就是雨伞,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景文》,是诗人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全诗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卜算子咏梅运用了什么手法 卜算子咏梅修辞手法分析

卜算子咏梅运用了什么手法 卜算子咏梅修辞手法分析
《卜算子·咏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通过写梅花的寂寞、愁苦的处境和凌寒独香的品格,体现出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蒹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蒹葭运用了什么手法

蒹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蒹葭运用了什么手法
主要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