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节名含义是什么 端午还有哪些别称
2023-06-20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统的端午节有许多神话和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么,端午的节名含义是什么?端午还有哪些别称?下面跟随天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节名含义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1、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相传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这便是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以纪念之。
2、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3、悬钟馗像: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4、挂艾叶葛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蒿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据说用葛蒲做剑,插于门帽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葛蒲剑,瘟神归地府”。
5、饮雄黄酒: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的节名含义是什么?端午还有哪些别称”的相关内容,感谢阅读。
猜你喜欢

青团的馅料有哪些 青团的别名


青团怎么做好吃 做青团的小技巧


吃青团需要注意什么 青团的常见做法


春捂到什么时候最合适 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分饮食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春困


春分节气注意事项 春分节气天气变化


黄焖鸡的做法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焖鸡


春分节气喝什么汤 春分节气的习俗


春分节气吃什么好 春分节气喝什么茶饮


春分节气怎么养生 春分养生食谱


端午的节名含义是什么 端午还有哪些别称


素媛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素媛代表的意思和含义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在什么时候


端午的艾草可以放窗户吗 过完端午节艾草就能扔了吗


1801爱情代表什么含义 爱情的相关文案有哪些


处暑的上一个节气是什么 24节气中的处暑上一个节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