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中国洪涝灾害的历史
2024-08-07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等特点,且历史悠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那么,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下面跟随天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1.气候因素
降水变率大:许多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尤其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包括暴雨、强降水等,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2.地形地势
地势低洼:低洼地区容易积水,排水不畅,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
河道形态:河道弯曲、狭窄或堵塞都会影响洪水的排泄速度,加剧洪涝灾害的程度。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不稳定、土壤渗透性差等因素也会影响洪水的形成和排泄。
3.水文条件
水系发达:水系发达、支流众多的地区,洪水汇流速度快,洪峰流量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4.植被与土壤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也会影响洪水的形成和排泄。例如,渗透性差的土壤容易积水,加剧洪涝灾害。
中国洪涝灾害的历史
商代时,出现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水灾,商都耿曾被河水冲毁,灾害严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水代兵,人为水灾频繁。
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水灾记载明显增多,灾情描述也较具体。如两汉420多年间,较大水灾70余次;魏晋南北朝370年间,有110余次水灾记载。
隋代后期,山东、河南特大水灾,加剧了隋朝的崩溃。
宋朝建立后,黄河泛滥依旧频繁,河患严重。如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黄河泛滥,河南、山东大水,民众流离失所。
元朝时期,黄河泛滥尤为严重,河患频繁。
明清时期,特大水灾有“万历三十五年之水”、“顺治十年之水”等。
20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所增加。如1931年江淮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较大的洪水,以及1998年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的大洪水等。
猜你喜欢

青团的馅料有哪些 青团的别名


青团怎么做好吃 做青团的小技巧


吃青团需要注意什么 青团的常见做法


春捂到什么时候最合适 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分饮食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春困


春分节气注意事项 春分节气天气变化


黄焖鸡的做法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焖鸡


春分节气喝什么汤 春分节气的习俗


春分节气吃什么好 春分节气喝什么茶饮


春分节气怎么养生 春分养生食谱


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中国洪涝灾害的历史


影响气候变暖的自然因素有 影响气候变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洪涝灾害属于什么灾害 洪涝属于什么灾害


洪涝灾害属于什么灾害 洪涝属于什么灾害


洪涝灾害属于什么灾害 洪涝灾害是什么


暴雨洪涝灾害包括哪些 暴雨洪水有哪些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