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2022-09-13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踩高跷、舞龙、划旱船、迎紫姑、送孩儿灯、扭秧歌、走百病、游龙灯、打太平鼓、逐鼠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是元宵节重要民间习俗。中国大部分地方都会在元宵节的时候吃汤圆。因为汤圆的寓意是“团圆”,所以每家每户在元宵节的时候都会吃。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节目。高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把长木绑在腿上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最高的高跷达一丈多高,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欢声笑语,如履平地。
赏花灯:在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供佛”。从此以后,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
舞龙: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民间有值得庆祝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舞龙,寓意五谷丰登。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玩的一种文字游戏,人们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是元宵节特有的民俗文化。
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把竹木扎成的彩色船套在身上,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再唱一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就是划旱船了。
迎紫姑: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紫姑因为穷困而死,因为老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于是在有些地方,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叫送花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娘家将花灯送给新嫁出去的女儿,或者亲友送灯给新婚未育的人家,希望早生孩子。因为“灯”与“丁”谐音,送灯就象征“添丁”的吉兆。
扭秧歌: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地方不同,秧歌的风格也不太相同,分为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等等。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烤百病、散百病、走桥等等,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民间信仰性活动。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夜里,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沿着墙边走,逢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免祸,祛除百病。
元宵节传统文化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不可缺少文化元素,要使元宵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就必须赋予元宵节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元宵节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元宵节的象征和寓意
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同时,还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具止进入新一年的生广、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唐代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唐代元宵节有赏花灯、看歌舞表演、点燃等风俗。唐代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制度,但在元宵节的前后三天,会取消宵禁的限制,以便平民百姓们出来赏花灯、看歌舞表演。史料有载,唐朝人在元宵节当天,都会在自己的家门之前点上一根蜡烛。普通人家点上一根蜡烛就够了,但是一些权贵们往往会借此来彰显自己。
唐朝时期的京城,全城的民众在元宵之夜都会去看灯。达官显贵往往会包下最佳的观灯地点,他们会在看灯时会将柑传给身边的人,以示大家一起欢腾的过节。
猜你喜欢

青团的馅料有哪些 青团的别名


青团怎么做好吃 做青团的小技巧


吃青团需要注意什么 青团的常见做法


春捂到什么时候最合适 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分饮食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春困


春分节气注意事项 春分节气天气变化


黄焖鸡的做法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焖鸡


春分节气喝什么汤 春分节气的习俗


春分节气吃什么好 春分节气喝什么茶饮


春分节气怎么养生 春分养生食谱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别称是上元节还是下元节 元宵节的习俗


有关元宵节的起源传说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傣族的泼水节习俗的寓意 傣族泼水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