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生活 > 生活 > 正文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

2022-02-08 天奇生活 【 字体: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鸡。“拨苗助长”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通常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拔苗助长意味着很心急,而在动物界中,鸡是起得最早的生物,有着“急性子”之称,所以“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鸡。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拨苗助长”词语出处

  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成语寓意

  “拨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搞不好其效果适得其反。这则成语还告知人们一个具体的道理:“欲速则不达”,凡事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主观冒进,不能好高骛远,靠幻想过日子。

猜你喜欢

青团的馅料有哪些 青团的别名

青团的馅料有哪些 青团的别名

2025-03-21
18.1万
青团怎么做好吃 做青团的小技巧

青团怎么做好吃 做青团的小技巧

2025-03-21
11.3万
吃青团需要注意什么 青团的常见做法

吃青团需要注意什么 青团的常见做法

2025-03-20
13.3万
春捂到什么时候最合适 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捂到什么时候最合适 春捂有哪些好处

2025-03-20
18.4万
春分饮食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春困

春分饮食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饮食预防春困

2025-03-19
14.7万
春分节气注意事项 春分节气天气变化

春分节气注意事项 春分节气天气变化

2025-03-19
10.6万
黄焖鸡的做法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焖鸡

黄焖鸡的做法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焖鸡

2025-03-18
10.1万
春分节气喝什么汤 春分节气的习俗

春分节气喝什么汤 春分节气的习俗

2025-03-18
7.4万
春分节气吃什么好 春分节气喝什么茶饮

春分节气吃什么好 春分节气喝什么茶饮

2025-03-17
10.6万
春分节气怎么养生 春分养生食谱

春分节气怎么养生 春分养生食谱

2025-03-17
16.1万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
“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鸡。“拨苗助长”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通常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拔苗助长意味着很心急,而在动物界中,鸡是起得最早的生物,有着“急性子”之称,所以“拨苗助长”打一动物是指鸡。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意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意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客观事实的发展,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只看眼前利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作为一个成语,它比喻做事着急得到成果,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动,反而导致坏的结果。

揠苗助长的人错在哪里 揠苗助长出自哪

揠苗助长的人错在哪里 揠苗助长出自哪
揠苗助长的人错在没有看到事物本身具有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最终事与愿违,徒劳无功。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其原本的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现在常比喻急于求成,最后适得其反。

苗姓的来源和历史 苗姓的来历

苗姓的来源和历史 苗姓的来历
苗姓来自楚国姓氏芈姓中一个分支,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封地为氏;苗姓也来自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苗姓来源于少数民族改姓。三家分晋后,苗姓落籍今山西、河北等地;因历史战乱影响,苗姓先后迁徙至今山东、浙江、安徽、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后,大批苗姓迁入东三省;现如今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

苗年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贵州苗年是几月几日

苗年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贵州苗年是几月几日
苗年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年指的是苗历的年之首,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苗年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3天、5天或15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好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之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和糯米粑。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成语读音为: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成语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友情链接